穿成废太子宠妾以后_第147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47节 (第1/3页)

    ??不过改善一地民生并非易事,许多事情都得一点一点来做。

    ??萧衍行正计划着巩固边防,教化百姓,改善民生。京城这边却出了一桩大事。上奏劝说皇帝推行‘一条鞭法’的督察院右副督御史戚继兰戚大人被发现惨死于茶楼厢房之中,被人勒住了脖子吊在横梁之上。人被放下来时,早已气息断绝,无力回天。

    ??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乃是朝廷三品大员,且是两朝元老,在读书人和朝廷中很有声望。

    ??年近六十依旧刚正不阿,一生断案无数。为地方官时,治理有方,为百姓伸张正义,还了许多冤假错案受害人多年的清白之身。注重教学,以官府名义设立书院,引导百姓向学。四十年官海浮沉,一心为朝廷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

    ??这样一个人,按理说,安度晚年不是问题。谁承想突然就死在了横梁之上。

    ??此事一出,引起轩然大波。朝堂上下为此议论纷纷,一时间,群情激奋。京城的学子更是联名上书,要求大理寺务必彻查。将胆敢害戚继兰的歹徒绳之以法,以歹徒的命祭戚大人在天之灵。

    ??别说京城闹出了极大的风波,萧衍行这边听说了戚继兰的死,也怒火中烧。

    ??“是那帮人做的鬼?”

    ??“是。”

    ??萧衍行的脸一瞬间黑得彻底。

    ??要说这戚继兰,明面上是保皇党,其实早就坚定地站在萧衍行这边。

    ??京城的许多事情,两人都有过颇为深入的交流。政见上不谋而合,两人说是君臣,实则也有些忘年交的意思。戚继兰活了这么大岁数,性情虽耿直,甚少做出激进之举。临老了,不想自己一辈子装聋作哑。便在与萧衍行等众人商议之下,有他为主,提出了‘一条鞭法’。

    ??这之后,戚继兰便屡屡遭遇不测。

    ??所谓的一条鞭法,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、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,合并征收银两,按亩折算缴纳。1

    ??这项政策是萧衍行在民间见了太多的丑恶,感知到旧政的弊端才与众谋臣商议着提出的政策。大庆看似国富力强,但早在十多年的冗官冗政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冲击下,国库空虚,财务紧张。朝廷的赤字,连赈灾款都拿不出来。但朝廷那帮京官,依旧粉饰太平,闭着眼睛歌颂天下清河海晏。

    ??皇帝日日在这等虚妄的夸赞之中迷失了自我,还当真以为自己就是个千古明君。

    ??日日沉浸在四海升平,清河海晏的虚妄之中。

    ??事实上,大庆的徭役是有里甲正役、均徭和杂泛差役。2

    ??其中以里甲为主干,以户为基本单位,户又按丁粮多寡分为三等九则,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。丁指十六至六十岁的合龄男丁,粮指田赋。粮之多寡取决于地亩,因而徭役之中也包含有一部分地亩税。这种徭役制的实行,原本是大庆的开国皇帝实行,有利于大庆朝廷恢复经济。

    ??但随着时间变迁渐渐变了样。土地日益私有化,土地兼并也逐渐加剧,地主豪强勾结官府强占平民的土地,并将赋役算到平民头上,以此来逃避赋税。

    ??戚继兰的这一条鞭法重新丈量了土地,均等地统一赋役,重新计亩征银,官收官解。

    ??可以说,这一政策直接捅了这些躺在百姓头上吸血的人的心肺。招来了以江南出身为首的一批官员强烈的反对。这德高望重的老大人,一时间成了群臣攻讦的靶子。

    ??但朝堂上的攻讦自然也有反对之声。戚继兰是出了名的铁齿铜牙,朝堂上的几次论战,那些人都驳不倒戚大人,反而激起了皇帝的怀疑。

    ??正大光明的手段起不了作用,于是私下用起了这等腌臜的手段!

    ??‘一条鞭法’提出以后,皇帝也不是没考量。

    ??事实上,自打去岁江南水患拿不出赈灾银两,皇帝心里就约莫有数了。戚继兰的这个政策提出来,胆大也切中了皇帝内心的期盼。朝堂上一时间僵持住。以戚继兰为首的一帮改革派看出了皇帝心中的动摇,如今正加大马力游说,眼看着就成功了,除了这档子事!

    ??萧衍行难得的好心情都因为这个消息而消失殆尽。

    ??这帮人以为杀了一个戚大人就万事大吉了?萧衍行冷笑:“让廖樾继续奏。另外,让柳家继续逼迫大理寺,这件事务必要给戚大人一个交代!”

    ??京城突发大事,引发了朝堂内外巨大的震动。后宫也因此受了些影响。

    ??吕黎发现,为了彻查戚继兰暴毙一案,大理寺竟然丧心病狂地切断了江南与京城的一条水路。她的香料一直是水路送上京城的,有一套特殊的走惯了不会被发现的运送炉子。兼之宫里她手头的香已经剩下不多,省着点用也只能坚持两个月。

    ??两个月后,若是没有香料补充上来,到时候可能会引起皇帝的怀疑。

    ??吕黎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,天天在宫里发怒。但问其原因,又不敢说出口。生怕曝露了这种香料的存在,会引来杀身之祸。

    ??尤其,她知晓兄长已经进京了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