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87节 (第1/2页)
青年问:“为什么不收?” 看起来都挺年轻力壮的啊。 杨继安糊弄他:“咱们以前靠着山头过活,后来老百姓都跑了,咱也只能跑,可庆州官府嫌弃咱们出身,觉得咱们不安分。” 靠山头过活,那不就是土匪吗!怪不得气势这么吓人。 难民们不约而同退后几步。 青年尴尬地笑笑,“多谢啊。” 杨继安无所谓道:“没事,不过还请你告诉我,宜州到底怎么了。” “没怎么,或许对你们来说还是好事,”青年叹道,“那儿有人集结了一大帮流民匪众,还差点将府衙掀了。” 要不是他们这群人瞧着弱,说不定也被强迫入伙了。 青年好心提醒道:“你们要是去宜州,碰上他们的话,可能要被他们拉着一起反对官府。” 杨继安眼睛一亮:“这个好!” 青年:“……” 不愧是土匪,庆州没收他们是明智的。 两方人马都得到自己想要的,就此别过。 杨继安归队,一五一十说了宜州的事儿。 楼喻赞道:“可以啊,说咱们是土匪,确实挺像。” 他本来还为府兵气势感到头疼,杨继安倒是提供了一个新思路。 行吧,那他们就是土匪演变成的难民。 “殿……少爷,”冯二笔哭笑不得,“宜州都那么乱了,咱们要是被抓去当叛军可怎么办?” 楼喻笑了笑,“咱们土匪出身,不是正合适?” 原书里,难民发展成起义军,首次大规模造反不在宜州,可见宜州的叛军并没有成气候。 他们眼下是难民,不是什么世子车队,在宜州叛军眼中,不是亲人也是兄弟,不可能上来就刀剑相待。 所以楼喻并不是太过担心。 随行的二百府兵,都是参加过阳乌山剿匪的,自然也不会害怕。 一行人继续前往。 路上时不时遇上小股流民,皆由杨继安出面“哄骗”去了庆州府。 对此,楼喻很感谢其他州府的“劳务输出”。 第三日下午,楼喻一行人行至“三斤坡”。 三斤坡距宜州府城约十里远,是宜州相当著名的胜迹。 此地本不叫三斤坡,这个名字有特殊来历。 大盛开国皇帝曾在此承过“三斤救命粮”的恩情,建立盛朝后感慨那位恩人的善心,特命名“三斤坡”以此表示感激之情。 可如今,三斤坡满目疮痍,何其讽刺? 这里不久前似乎发生过一场械斗,坡上血迹点点,令人生寒。 若是开国皇帝见到,恐怕要气活过来。 忽然间,一道高亢嘹亮的哨声传来,楼喻眉梢一挑,与霍延对视一眼。 果然,下一刻一队人马蜂拥而出,手持弓箭对准楼喻等人。 他们而今在坡下,身后是贫瘠的荒地,身前是四十五坡度的土丘,无处遮掩,无处逃脱。 还能怎么办? 假装投降呗! 来三斤坡之前,楼喻已打听清楚,三斤坡上有股叛军势力,就是差点掀了宜州府衙的那拨。 叛军头目叫郑义,屠户出身,三十来岁,脸上有道疤。 造反的原因暂不清楚。 突然冲出的这群人里,明显没有郑义,估计只是一群探路的喽啰。 一人站在弓箭手后面,扯着嗓子大喊:“你们是什么人?!” 霍延示意身边一个府兵。 那府兵立刻对吼:“大人饶命啊!咱都是逃难来的!” 徒步三天,府兵们见的流民多了,也渐渐与流民同化,敛去了身上气势。 他们一个个蓬头垢面,神情疲惫,与流民无异。 如今四面八方的难民遍地都是,坡上人倒也没怀疑。 那人拽文道:“此乃义王地界,尔等同为天涯沦落人,不如同我等一起举事!” 拉人入伙,还得用弓箭威逼,操作实属骚气。 幸亏楼喻没用庆王世子名义经过宜州,要不然铁定会被这群流匪盯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