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31节 (第2/2页)
唐雯就笑着任她挑选。 最终花费超过两千文,尤慧欢欢喜喜付了账,留下地址,又扯着唐雯去买窗帘。 和她们做类似事情的人还有很多,每一个入住新城的居民,都切身体会到新城的奇妙之处,他们怀揣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,在这儿落地生根。 新城渐渐走上正轨。 楼喻便将重心放到另一件事情上。 孙信等人传回消息,天圣教离开桐州后,将主力潜藏在启州。 启州去年遭遇洪水,百姓十不存一,正好适合天圣教暗藏行迹。 教众大多本来就是流民,而今扮成流民来到启州,并暗中招揽其他流民匪徒入伍,行事隐秘,并未引起朝廷注意。 教派的力量是强大的。 很多人被教义蛊惑,成为天圣教的忠实拥趸。 孙信等人在军营中经常上思想教育课,脑子清醒,意志坚定,并没有被逻辑不通、错漏百出的教义洗脑。 这种教义也只能骗骗绝望而单纯的老百姓。 天圣教势头越来越足,楼喻自然不可能毫无作为。 他召来霍煊。 霍煊在机械制造和改良上,的确颇有天赋,得楼喻嘱咐后,一直在尝试改进现有的远程攻击武器。 大盛现有的弓弩有连弩和弩车。 连弩因操作不够便捷,遂多用于步兵。 据楼喻所知,明朝有种连弩,结构简单精巧,射速极快,以轻便见长,妇人孩童皆可执,可以用于骑兵。 弩车又叫床弩。 大盛的床弩射程最多六百步,如果楼喻没记错的话,宋朝研制出一种三弓床弩,需百余人绞轴张弦,射程可达千步远。 这种床弩的箭矢堪如现代标枪,经发射后可以成排成行地钉入城墙,攻城的士卒还可以通过攀援箭矢爬上城墙,故又称“踏橛箭”。 三弓床弩乃攻城一大利器。 楼喻提出设想和弓弩改良方向,听得霍煊一愣一愣的。 他本身在武器上就涉猎颇深,也在不断改进武器性能,但进步极其微小。 乍闻楼喻所言,便如醍醐灌顶。 他不是想不到,而是不敢想。 准确来说,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方向,所以导致进展艰难。 现在楼喻给他提供方向,他恨不得立刻回去研究。 自他展示这方面的天赋后,楼喻特地让他在机械厂任职,专门研究各种器械。 他手下还管着不少技术精湛的匠人,都签了保密契约的那种。 他们只给楼喻干活,就算辞职不干,五年内也不准再从事相关工作。 霍煊带着楼喻的思路回到机械厂,开始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。 不管是轻便快捷的连弩,还是霸道强劲的床弩,他都要造出来! 春耕伊始,庆州和沧州葱蔚洇润,一片盎然之景。 郭府内却愁云惨淡。 郭濂恐怕时日无多了。 监视郭府的探子上报消息,楼喻听闻,不由愣住。 郭濂这个人,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他脑海里了。 到底是曾经的对手,楼喻仔细想了想,决定去见一见他。 郭濂大限将至,倒是给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。 他带上冯二笔和霍延,一同前往郭府。 郭府这两年过得格外清苦。 楼喻记得上次见郭棠,他还是个充了气的大胖子,而今却已成了一个瘦削的青年。 他脸上再无昔日嚣张气焰,人也沉默许多。 “郭棠见过殿下。” 青年躬身作揖,恭敬而臣服。 楼喻温和道:“郭公子不必多礼,我今日来是想同郭知府说说心里话,不知能否行个方便?” 郭棠抬眸,桃花眼忧郁而沉寂。 “殿下说笑了,请。” 几人刚行至院外,便闻一股浓重的药味。 想必郭濂这两年,都在同药材作伴。 楼喻踏入内室,一眼看到榻上形销骨立的郭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