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穿之皇家小和尚_第147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47节 (第2/3页)

炎武先生去世。
  面容平静,神色安详,就跟睡着了一样。
  保康愣愣的,伸手在老师的鼻子下探探,反应过来,抱着老师的遗体,泪落两行。
  说好了不哭,可怎么也忍不住。
  满心期待老师可以再次醒过来,过完八十大寿,可是老天爷就是要短这么几天。
  为什么?这都是为什么?
  保康的心里涌起无数的不甘,无数的愤怒,压抑痛苦。
  师祖心里一叹,哄着小徒孙:“无就是有,有就是无,师祖说的话,保康还记得吗?
  保康哽咽:“师祖,保康记得。”
  师祖轻轻摇头:“人的生命有长度和宽度。顾炎武先生的人生宽度,几人可比?”
  保康重重点头,眼泪花花地看着他的师祖,却是哭得更凄惨。
  他谁也留不住,他长大了,他的亲人开始变老了。
  保康一整个葬礼中,都是严肃一张脸,眼里没有了眼泪,却有看不见底的伤悲。
  人生,从出生、长大、到老去、再到死亡,真的和这些草木一样,“一岁一枯荣”吗?
  他应该遵循自然规律?不应该强求?他抬手握住自己脖子上的小鱼儿玉佩,只有眼底的那一抹坚定。
  “去秋三五月,今秋还照梁。今春兰蕙草,来春复吐芳。悲哉人道异,一谢永销亡。”九月二十日,葬礼全部完成,保康和大师兄收捡老师留下的遗物,回忆老师的音容笑貌,再次泪水磅礴。
  一样一样,老师晚年着书立学,于生活上格外简朴,最大的财产就是这些书。保康和大师兄根据老师的遗愿,将该收走的书籍都收走,该抄录的书籍找人抄录,然后这所房子,将来也会做一个藏书馆,面对天下读书人开放。
  协助大师兄将藏书馆的规章制度制定,将老师生前住的小院收拾妥当封起来,在十月下旬的时候,保康和所有人一一告别,和他师祖、额涅一起回五台山。
  他的心理上撑不住,只想回去那个可以让他放松,安静的地方。
  …………
  皇上收到消息:顾炎武先生的葬礼按照“喜丧”大办,整个江南的文人士大夫读书人都来祭拜,保康和他大师兄作为嫡亲弟子主持婚礼,按照他们老师生前的要求,大宴五天,宴请苏州的父老乡亲们。
  皇上叹气。
  顾炎武这么一位文坛领袖,最终用他自己的方式和“家国天下”和解,和朝廷和解,他本该高兴,可是他想起熊儿子会受到的打击,只有心疼。
  皇上伸出自己的右手,抓紧、松开、抓紧……
  他手里抓住的“沙子”,一定不是他汗阿玛口中的“沙子”,他一定可以全部抓住。
  …………
  康熙二十八年,就这么过去,保康回到五台山,一头栽倒在床上,一睡不起。
  皇后娘娘一遍写书,一遍守着他;师祖一边念佛,一边守着他。
  等到康熙二十九年到来,苏州的“砺锋书屋”在宁波“天一藏书阁”阁主后人的协助下筹建完成,保康的大师兄做第一任屋主,每天打理书籍,迎来如饥似渴的读书人,送走满怀感激的读书人……
  来自上层人的阻碍,都有苏州知府江苏巡抚出手帮忙压下去,来自中层人的阻碍,都有黄宗羲、石溪道人这些文豪大家给压下去。
  书籍,该不该面向天下人,他们也迷茫,他们也没有方向,可是他们知道,这是皇上点了头,顾炎武先生的遗愿,他们必须给完成。
  自古以来,士农工商,为何这般严格必须“翻山越岭”才能跨越,首先就是因为书籍。
  只有士人权贵家里有书籍。普通老百姓哪里有?不说很多好的书籍都控制在世家大族手里不外传,就是市面上流传的普及书,一本书十几两银子,几十两银子,够他们一家人一年的花用,怎么会拿来买书?
  可是有了书籍,才有知识。
  保康在康熙二十八年的春节过后,稍稍好转,一有精神,就翻出来他老师写的几本书看。
  《日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