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我成了开国皇帝的独女 第162节 (第2/3页)
致远听着尹山的话,何尝不明白,尹山定在衡量他和萧宁间的差距。 话,说得再漂亮都是没有用的,须得将事情做得漂亮,才有转寰的余地。 “头人既然来了,正好,让代刺史与秋公同你们再确定修渠开荒之事宜。”萧宁何尝不明白,想要帮南宫致远赢得尹山对他的信任,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,那就从现在开始,一步一步来。 闻萧宁之言,尹山并不反对,伸手道:“请。” 愿意听便是给南宫致远机会,无论是萧宁或是南宫致远都明白。 “请。”萧宁客气相请,纵然是不说话的那个人,同样以礼相待之。 尹山有了第一回 入梁州见萧宁,再来第二回,第三回,再无忧心。 萧宁若是有意取他性命,就凭手中黑衣玄甲的武力值,易如反掌,可是,萧宁从无动手之意。 若说之前尹山忧心,萧宁爽快借粮定有所图,事到如今,萧宁所图为何,早已明了。 为安梁州百姓,萧宁可助山民,如此心怀百姓之人,何须一而再,再而三的与他算计? 人家有那份算计他的时间,早已准备不少事宜,这一点,尹山看得分明。 萧宁请人入内,上水酒,更以美味招待。但比起之前萧宁亲自上前与尹山讲解,这一回萧宁居于之后,且由南宫致远出面。 期间多有争论,无论是尹山也罢,一直不作声的郎君,亦或是尹依,都对其中之事提出问题,南宫致远皆应对如流。 纵然尹山怒气外放,南宫致远依然不卑不亢,温和地劝说,尹依确实是一个极看脸的人,观至于此,最后都说不出为难人的话。 待双方不再言语,萧宁含笑而问,“头人以为,我这代刺史可否?” “上佳。”无论尹山如何的挑衅,南宫致远由始至终不见慌乱,且从善如流。对于修渠之事,南宫致远同样了如指掌,比起萧宁对诸事的了解,不相上下。 萧宁道:“如此,此后梁州事宜都由南宫代刺史处理,头人有事可寻他。望我们能结为邻友,共领百姓安居乐业,衣食无忧。” 这一份希望是天下间许多人的希望,尹山既然心怀族人,必然也盼望能够通过努力让族人衣食无忧。 “吾之所愿。”尹山郑重的点头,向萧宁保证,这也是他发自内心的期望。 “如此说来,修渠开荒事宜可以推行?”南宫致远在这个时候轻声问了一句,也是想从尹山嘴里得一句准话。 尹山的视线落在萧宁的身上,又转到南宫致远的身上,最后落于存在感强大,眼神充满企盼的秋渠。 不难看出秋渠有多希望能够修渠开荒。这一位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踏遍梁州的山水,做出这样一个方案,十分难得。 “阿父,这是为了族人的未来。”尹山依然没有最后做下决定,还是旁边沉稳的男子提醒一声。 很多事情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,更应该想想未来。 之前他们没有能力为族人的将来谋划,现在有人为他们谋划好了,只是需要发动各个部落,甚至可能要辛苦五年十年,可一旦做成了,将是利于族人千秋万代。 “小娘子将来不会过河拆桥?”尹山在这时候问出了最担心的一件事,害怕萧宁一旦将来利用完他们,直接舍弃,彼时他该怎么跟族人交代? “梁州在此,我梁州百姓在此,难道山民们是逆来顺受之人?”萧宁有此问,谁受了欺负都不可能一味承受,山民一向彪悍,敢欺负他们的人,哪一个不是打回去的? 萧宁就算想利用完他们就扔,山民们断然不会允许,到时候战事一触即发,如今梁州境内的太平将付之东流,一去不返。 “我只愿天下太平,百姓安居乐业,此生以此为志,永不更改。”萧宁也不知道应该跟对方说些什么,才能够取得对方的信任。只能真挚的望向尹山,再一次喊出心中的宏愿。 别说尹山了,纵然在萧宁身边的南宫致远和秋渠,都用着敬佩的目光望向她。 其实之前萧宁很少说漂亮话,但却一直做着她现在喊出来的宏愿。 秋渠这是深有体会,毕竟这么多年以来,有太多的人无视他给出的修渠开荒方案,没有人将百姓的生死,百姓能不能吃饱饭当回事。 一开始是萧宁寻上秋渠的,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寻找一个得力之人,能够绘制出开荒修渠之道。 自打萧宁看到秋渠给出的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