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我成了开国皇帝的独女 第162节 (第3/3页)
案,立刻开始推行。如今的冀州和青州境内,已经修出了很长的一条渠,而在渠的两边更开辟出了无数田地。 这些成果,但凡没有萧宁和萧谌大力推行都不可能。 是以现在萧宁向尹山郑重的保证,也想带领山民们一道过上安居乐业,百姓衣食无忧的日子,秋渠比任何人都相信萧宁。 “此事乃互惠互利,既为你山民,同样也为我梁州百姓。我不希望我的百姓,将来要永无休止的接受山民的骚扰。我要让百姓过上安乐太平的日子,所以,我为山民谋划,如此而已。 “我与头人也不妨把丑话说在前头,倘若我向山民示好,你们却不懂珍惜,来日更要与我为敌。那么将来,我必不会对山民手下留情。我的百姓,无人可欺。” 换而言之,一旦将来山民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下山,伤及梁州百姓。无论是何缘由,萧宁将不再容忍。 一旦萧宁腾出手准备收拾山民,纵然山民自诩依山傍水,有赖天险,梁州兵马上山未必是山民的对手。 一时不成,一年,两年,三年,五年,早晚有一天,萧宁必然要平定山民之乱! 换成别的人跟尹山说出这样的话,尹山还真是不当一回事,但出自萧宁之口,尹山相信萧宁说到做到。 山民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权利,如果不能够改变山民自身的困境,将来有一日必然再犯梁州境内。 从前尹山和太多的梁州刺史打过交道,从没有将他们放在眼里,可面对萧宁,他不敢轻视。只因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这一个小娘子纵然是小娘子,却比那任何一个梁州刺史都要坚韧。 萧宁的眼中闪烁着令人无法忽视的光芒,那是为了达到目的,不惜一切的坚定。 “往后有劳小娘子,刺史,秋公了。”终于,尹山做下了决定,选择相信萧宁,相信萧宁能够带领他一起改变山民的困境。 尹山起身朝三人行以大礼,在他身后的一男一女也跟着行以大礼。 “两族百姓必感念头人之功!”萧宁朗声的告诉尹山。尹山的这个决定,千秋万代都会被人铭记的。 秋渠尤其喜上眉梢,嘴都快咧到耳后根了。 功劳不功劳的他压根不在乎,只要想到此事可成,能解决的是数万万人的生计,他便欢喜得难以言语。 *** 把山民的事情敲定,萧宁也算满意,终于可以放手离开梁州。 南宫致远办事萧宁是信得过的,多余的话没有叮嘱,只是给了南宫致远一支三万黑衣玄甲,防的就是山民若是生变,这支兵马能够护卫梁州。 “小娘子放心,我必安定梁州,让梁州成为一方富庶之地。”萧宁开了好局,但凡南宫致远不扯后腿,必然能够改变梁州局面。 要知道萧宁临行前针对梁州的情况,给了南宫致远好几份计划书,南宫致远细细琢磨,不得不感慨萧宁深暗富民强国之道。 在萧宁的眼里,凡利于百姓之事,就没有什么不能做。 反正都已经修渠开荒了,必须连路也一并打通。所谓要致富,先修路。亘古不变的道理,萧宁可不希望将来在大兴工程。既然要做,就要一鼓作气,做好了。 纵然早与尹山有言在先,不日离开梁州,如此,待梁州诸事步入正轨,萧宁离开梁州之时,已然入冬。 好在南方的冬天有些迟,虽然已经入冬,天气也仅仅是转凉,并不冷。 扬州那边萧评已经催促萧宁好几次,只因萧评这些日子一直卧病在床,眼看诸事无法处理,要不是明白梁州事宜同样十万火急,早让萧宁赶到扬州了。 “小娘子。郎君病重,这些日子无法处理扬州事务。海贼已经几次三番上岸,而且海贼对扬州境内了如指掌。”萧宁才到扬州,萧评无法亲自来迎,派了身边一直相助颇多的人郑直前来,郑直将情况和萧宁说明。 “五伯身体如何?”萧宁开口,万万没想到萧评身体竟然出事了。 “郎君须得静养,大夫说郎君是水土略有不服,且加上思虑过重,突喜突怒,故而......”郑直提起此,甚是忧心。 萧宁拧紧眉头,显得十分忧虑,脚步不停,“扬州的情况,五伯怎么说?” 扬州情况复杂,萧评未必不能处理好,只是身体不适,心有余而力不足,萧宁赶回,也是要给萧评分担的。 “郎君忧心,恐扬州有内应。”郑直赶紧将萧评的担心说出。